淨水器,除濕機,防蹣寢具,牙齒保健,防蛀牙

居無定所 掌鏡拍出嚮往的天堂

城市裡的流浪者,長期處在貧無立錐的痛苦中,在快速發展的都市裡,終日勞苦,為城市的興建勞動的人,自己卻居無定所。台灣當代漂泊協會舉辦的「居無定所攝影展」,呈現大都市光鮮亮麗的糖衣下,遊民移動的身影。

這次影展是第三屆,「居無定所」的主題是攝影班的遊民們共同構想的。從一開始不敢拿起相機,到現在以「遊民」為主體,希望透過文化行動做點什麼,當代漂泊成員之一的戴瑜慧說:「這是一個漫長的集體認同建構的過程,或者說培力吧。」於是,遊民有了主體性。

戴瑜慧說,一開始當代漂泊有一個公民新聞平台,會搞出這個平台,是因為媒體報導遊民擔任舉牌工作,日薪僅有3百元但實際上是8百元,擔心勞動行情被拉低,當代漂泊借來機器設備,在Peopo弄了「漂泊新聞網」反映街友的真實狀況。

戴瑜慧說,當時大家有點奮力一搏的感覺,畢竟被社會打壓很久了,總是會想反抗一下。短短5分鐘的影片,整個拍攝過程卻是組織形成集體認同的重要時刻,當代漂泊另一位成員郭盈靖說,那時大家搬了一台除濕機過來充當主播台,整個準備過程也是手忙腳亂,但就是這些小事,鋪滿組織成長的過程。

想知道更多關於淨水器、除濕機、空氣清淨機、3M新絲舒眠、防蹣寢具、防蛀牙、3m夏被、牙齒保健、3M博視燈、微型投影機請找3M。

由於攝影難度相對較高,戴瑜慧等人開始思考如何讓街友以平易近人的方式更便捷的發聲,加上許多街友不識字,因此他們選擇以影像傳達。

郭盈靖表示,攝影班成立之初,大家根本亂照一通,當時重點不是影像品質,而是建立自信。許多遊民剛拿到相機時會說:「不要給我啦,這樣浪費了。」漸漸地,大家開始越拍越有心得。

教室就像他們的家

攝影班平均10到15名學員,每週一次課,學員幾乎不缺席,每堂課都報到。課堂上大家分享拍照的過程和想法,互相給意見,小小的教室就像他們的家,每次上課就像回家。

郭盈靖說,漂泊新聞網之後,外界迴響很大,剛開始大家都不覺得自己能做到什麼,沒想到達成了,過程中彼此扶持幫忙,讓組織建立起「能夠一起完成什麼」的信心,對自我有新的認知。

攝影班累積一定作品後,發現當中有些共通性質,決定舉辦攝影展。戴瑜慧說,每一步都是摸索,直到今年第三屆,在年初尾牙聚會上,遊民主動表示要以「居無定所」作為主題,「想替我們這些遊民做點事情。」戴瑜慧說,整個過程讓他們認識自我,進而產生「公義」,想做點事情。

遊民眼中的世界

這一次的展覽分為4個子題,分別是:「豪宅下的血汗」、「隔板屋的蒼白世界」、「公園,遊民勿入」和「創作。生命的交集」,讓遊民拍出他們眼中的世界。戴瑜慧說,遊民和一般人最大的差別在於「住所」的有無,一般人可能工作不如意,至少還可以回家睡一覺,遊民卻得想好今晚睡在哪裡。

整個城市空間對遊民越來越不友善,公園的椅子上加裝把手,讓遊民不好躺臥等手段,都是城市驅趕這些所謂「污穢」的方式。豪宅底下是居無定所的遊民,小小一塊棲身之地,是遊民夢寐以求的天堂;公園裡的公共空間拒絕遊民;只有藉著創作,讓大家相遇,也讓外界看見他們。

現實的場所制約了一般人的行動,被迫逗留在底層的遊民成為城市的影子,無所不在,卻也不曾存在。日本作家村上龍的作品《到處存在的場所,到處不存在的我》裡序言提到:「想要超越場所,是這些平凡的角色,幾乎要變得不平凡的一刻。」藉著影像向這個拒絕聽見他們的社會大喊,也是底層遊民不平凡的一刻。


資料來源:tw.news.yahoo.com/article/url/d/a/100712/131/292vt.html

標籤: 除濕機
評論: 0 | 引用: 0 | 閱讀: 1520